电源浪涌保护器的四个安装误区(*四篇)
现场情况复杂如:NPE电压高、接地不良等情况
在正常状况下,我们应该按照国家标准GB50057-94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(2000版)、GB50343-2004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》、GB16895.22-2004《过电压保护器》设计安装"对地法"安装方式,即选用4个安全一样的防雷模块对地泄放。但是,某些地方,可能会由于线路过长、三相负载不平衡等各种因素,造成N-PE之间的电压很大,或者不稳定。这种情况在偏远的基站或者山区的某些设备就会经常碰到这种状况,因此,此种情况下,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的在TN-S系统等上采用的"对地法"安装方式来安装。因为采用"对地法"连接方法时,会由于L对PE电压高,或者较其不稳定导致线路电压大于防雷器的Uc值(较大持续运行工作电压)、导致防雷器误动作、防雷器长期处于高工作电压的状态等,使其内部敏感的防雷元器件性能下降,性能下降会导致出现漏电流,又会由于接地电阻偏大,导致防雷器内部脱扣装置无法使防雷器从电路当中脱开,长期处于这种状态,就有可能会对电源配电系统带来一定的危害。所以此种情况建议采用"3+1"(或者叫NPE法)安装方式更好,虽然比"对地法"的对地的残压更高,但这样能保证防雷设备的正常运行,不至于出现非正常性损坏。避雷器spd的历史回顾
较原始的避雷器是羊角形间隙,出现于19世纪末期,用于架空输电线路,防止雷击损坏设备绝缘而造成停电,故称“避雷器”。20世纪20年代,出现了铝避雷器,氧化膜避雷器和丸式避雷器。30年代出现了管式避雷器。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避雷器。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。现代高压避雷器,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,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。
避雷器有管式和阀式两大类。阀式避雷器分为碳化硅阀式避雷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(又称氧化锌避雷器)。一种能释放雷电或兼能释放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能量,保护电工设备免受瞬时过电压危害,又能截断续流,不致引起系统接地短路的电器装置。避雷器通常接于带电导线和地之间,与被保护设备并联。当过电压值达到规定的动作电压时,避雷器立即动作,流过电荷,限制过电压幅值,保护设备绝缘;当电压值正常后,避雷器又迅速恢复原状,以保证系统正常供电。